首页 >> 部门新闻 >> 行业新闻 >> 详细内容
 
行业新闻 >> 正文
专家 | 姜大源:产教融合“三热三不热”怎么破?
日期:2018-03-15 11:22:24  发布人:Kjxy_xqhzbgs  浏览量:139

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姜大源日前做客智库访谈。他认为,现阶段,产教融合存在“上热下不热,官热民不热,校热企不热”的问题,需要企业和高校合力而为,共同破解。


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上升到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


原来提到产教融合,往往指的是职业教育领域,而这次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将产教融合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。


《意见》的颁布不只是对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的要求,也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提出的要求。


◪ 教育要关注个人的发展,但个人的发展不是海市蜃楼,不是空中楼阁,不是雾里看花,也不是水中捞月,一定要使学生实现从“学校人”,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、职业人的转变。这样的转变不是通过学历实现的,人的发展是通过职业来实现的。


◪ 教育要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、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,通过职业这一载体和纽带,不仅可以使经济获得人才的支撑而得以发展,而且个体也正是通过职业生涯过程得以发展自我的。


◪ 教育不仅要顶天,还要立地,产教融合的战略提出后,立地人才和顶尖人才的培养,与产业、行业、企业结合起来,就使得创新与其转化有机融合,使得中国前行的力量变得更强。


经验连连看:

德国“双元制”:职业教育的楷模

按照德国“双元制”的经典模式,学生60%到70%的时间在企业里学习,30%到40%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。德国“双元制”教育的主体是企业,即前面提到的教育企业,企业与学生签订的合同是职业教育合同,这个合同只有三年或三年半的有效期。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,企业是法律主体,无论学生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里学习,企业都要承担所有的经费,包括养老、医疗、失业保险以及生活津贴等。

如何破解“三热三不热”

中央很重视职业教育,重视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,但是社会上却还是存在着所谓“上热下不热,官热民不热,校热企不热”的现象,很多事情停留在表层。


◪ 对职业教育发展,政府官员很重视,但百姓却更重视升学,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;中央很重视,地方却重视不足,总将升学率视为政绩工程;学校愿意与企业合作,但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,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。


◪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,而企业从事的是营利性事业。所有企业都有资格做培训,但绝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做教育。


◪ 仅仅只谈企业“参与”职业教育还不够,因为“参与”意味着是被动的,不是“必须”,所以,应该是企业“参加”职业教育。希望中央能够出台政策,赋予有资格的企业以教育机构的地位,这样企业就能够根据企业、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。这是对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。


经验连连看:

教育企业与学生签订教育合同

德国只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企业有资格做教育,这些企业被命名为“教育企业”,能够享受与学校一样的社会待遇。这些教育企业与学生签订的合同是教育合同。

如何做

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:

1

赋予有资格的企业以教育机构的社会地位,通过减税等措施缩减企业为此投入的成本开支。

2

建立国家资格或国家资历框架。国际上认为教育有三种途径:第一种是正规教育,一般指学校教育;第二种是非正规教育,即培训;第三种是非正式教育,即自学或网上学习。如果能通过不同的教育路径,能够达到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,大众或许不再都希望接受很高的学校教育了。

经验连连看:

欧洲47个国家制定欧洲资格框架

欧洲47个国家在2010年就制定了欧洲资格框架。欧洲资格框架是八级,无论是进学校还是参加培训只要达到资格框架中的某一级,就是等值的,具有同等地位。例如,达到六级就相当于接受了本科教育,而技术员或技师就是六级。

3

从顶层设计上,应考虑建立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综合管理机构。近几年国家行政部门做了很多改革,也出现了许多来自实践的改革智慧,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做过有益的尝试。关于职业教育,十九大报告提出: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,深化产教融合,校企合作。” 职业教育是一个跨越了两个“优先”的教育:教育优先和就业优先。无疑,职业教育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4

成立真正的行业协会。我国目前的行业协会,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。


经验连连看:

德国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有8大功能

在德国,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有8大功能,其中有监督和评价功能,要监督那些教育企业的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的情况。

企业:充分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


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,更有利于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。


◪ 企业不仅仅只是参与,更必须是参加。产业不是一个物化的社会机构,而企业则是一个实在的社会机构,是人才培养的主体。


◪ 通过工作过程在应用中掌握知识,是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中的突破,是教育学领域里的创新。


◪ 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教育,是更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。


◪ 教育不是简单地跟着企业走,而是将企业需要排第一位。首先要从产业需求出发,从行业需求出发,从企业的需求出发,然后将产业、行业、企业的需求与人的需求集成起来。

姜大源认为,我国很可能可以形成这一种“双主体”的教育模式。“双主体”可以有几种情况:一是建立具有完整教育功能的主体,即教育可由学校提供,也可由企业提供。这种“双主体”是分离的“双主体”。二是建设具有互补功能的“双主体”,或称为融合的“双主体”:在某些教育环节以企业为主体,在另外一些教育环节以学校为主体。

高校: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和意识

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闭门搞研究、做课题的现象。


如何做


◪ 评价大学的标准不能只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,研究成果创造的社会价值、经济价值的多少,也应成为评价标准。


◪ 在产业的各个层面上,普通高校做普通高校的产教融合,高职院校做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,中职院校做中职院校的产教融合。产教融合有可能将普通高校、应用型高校、高职院校、中职院校接连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链。


◪ 普通高等院校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,不要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的、三流的,甚至是不入流的教育。



来源 | 中国教育智库网

转自教育之弦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